智能船舶领域是国之发展重器,具有重要的行业意义和国际竞争意义。在船舶行业追求安全、经济、环保、高效的当下,发展智能船舶成为行业趋势,该领域也越发显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7年,全球首艘通过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大智号”在上海正式交付后,更是让整个市场意识到智能船舶行业机会已来,而“大智号”背后就有本文主人公震兑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震兑”)的身影。

震兑的核心团队出自中船集团的海洋智能技术创新中心,过去十几年里,震兑一直从事智能船舶的探索和研究,最早提出了“两端(管理端/控制端)+两云(公有云/私有云)”的船舶智能体系总体架构,构建了世界首艘智能船“大智号”核心智能系统,创建了以“智能产品+智能技术+智能服务”的智能化创新模式。

此次,36氪邀请了震兑首席技术官魏慕恒博士,探讨发展智能船舶的重要意义和其中的关键点,以及震兑成立以来的所做的探索及实践。

一、智能船舶的发展方向

36氪:震兑核心团队出自中船集团的中船系统院海洋智能技术创新中心,当时为什么从体制里走出来?

魏慕恒:智能船舶是国之重器,发展智能船舶已是一个行业趋势。

我们从2010年就成立团队并从事智能船舶相关技术研发和实践探索,是我国船舶领域第一个以CPS应用为方向的智能化技术产学研合作机构,也是中船系统院定位于大数据时代的智能船舶发展、以军民融合为发展路径、面向智能船舶产业化的团队。在2013年团队研发出智能船舶运行与维护系统SOMS,该系统此后被全球首艘获得英国劳氏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双认证的智能船舶“大智号”采用;2017年起,又作为核心团队,以系统总体身份参与国家级“智能船舶1.0”专项。在智能船这个领域,我们有着多年的经验和积淀。

近年来,随着工业互联网战略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一批头部企业相继基于长期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进行组织变革,成立科技互联网公司以更好地服务企业,赋能行业。换一个角度,就是垂直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深化。

2019年9月震兑成立,我们是中船集团与中信集团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基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战略方针,抓住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联手打造的具有红色基因的两大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工业互联网高科技企业,肩负着为国家工业智能转型赋能的使命。

36氪:震兑已经成立1年零2个月,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魏慕恒:我们完成从系统院里的业务单元到一支有制度、流程的团队的蜕变,开始真正融入市场,了解客户,做产业化推广。通过不断探索,我们明确了自身业务重点方向——以成为“跨行业平台型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为目标,立足船舶、面向工业领域进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供安全、经济、高效的工业数字化产品、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为行业客户工业智能转型赋能。目前震兑已实现一些规模化订单,树立了标杆客户,并在整个智能船产业链上成功布点。

36氪:为什么现在行业掀起发展智能船舶的热潮,发展智能船有何重要意义?

魏慕恒:船舶尤其是远洋船舶,追求的是安全、经济、环保、高效,安全包括航行安全、运行安全,经济是需要降低运营成本、节能降耗,环保要求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对航运的约束和技术促进,高效意味着船东提升对船舶和船队的管控效率与管理质量,等等。这就需要船舶进行升级改进以适应新需求。而海上环境较为恶劣,船员越来越难招的痛点,也促使船舶朝着减少对船员的需求或降低船员使用难度的方向发展。发展智能船舶,甚至自主船舶、无人船舶被提上日程。

船舶涵盖了现代工业的完整生态和全工业平台,作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我国更是占据全球供应链的50%以上;另一方面,海军国防建设也会需要智能船舶,它是涉及国防安全和国民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发展智能船舶无论是在重工业体系建设还是国际竞争上,都对我国有重要意义。

36氪:智能船舶“智能”在哪里?

魏慕恒:在我们看来,智能船有四个发展方向,首先是智能航行,帮助航行更加安全、经济;二是智能运行,管理好船的运行过程,提高能效管理能力,让他更节油、更优化;三是智能维护,帮助设备健康安全运行,降低重大事故风险,提升设备安全性;四是智能任务,指货物管理、到港管理、货控管理等。此外,智能船舶还涉及同岸端的配合,这就需要船岸一体的通信,帮助管理端了解船上实时情况,并做好进一步的管理决策工作。

二、震兑的智能船舶实践

36氪:除了智能船舶领域的工业互联网,震兑会从其他领域切入工业互联网吗?

魏慕恒:船舶行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工业装备体系,车有3万个零件,波音飞机有600万个,但是豪华游轮有3000万个零件,这就覆盖了我国85%的工业门类,我们认为从船切入到其他领域的工业互联网是有可能的。

36氪:震兑发展船舶工业互联网的思路是什么?

魏慕恒:中国工程院在2018年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的核心是一网一云三主体。放在船上,就是有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制造端的生产(智能制造)、产品(智能装备,即船)和服务(智能服务)三个主体,他们分别代表让装备变聪明、让智能制造过程更聪明、让用船更聪明。

震兑船舶领域工业互联网与之相对应,由两端两云构成。两端指控制端和服务端,控制端指智能船装备,服务于如何把船开好;服务端在岸上,由生产服务(智能制造)和运营服务(智能服务)组成。两云则是指公有云和私有云,对于工业来讲,尤其重资产领域,必须是混合云模式,它有应用的私有化部署、以及控制对安全性和数据实时性与一致性的要求。

36氪:怎样理解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智能装备之间的关系?

魏慕恒: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由大到强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生产制造前服务市场和船的运营管理后服务市场实际上存在着脱钩问题,前后打通非常困难。智能船舶装备可能是打通前后两个服务市场的突破口,智能船舶可以同时连接生产端的设计、建造、配套、检验等环节,和运营端船舶交付后的航运、物流、港口运行、维护管理监督等环节。震兑便是以智能装备为核心,同时连接智能制造这个前服务市场和智能服务这个后服务市场的。

36氪:目前震兑都推出了哪些智能船舶核心产品?未来还会向哪些方向扩展?

魏慕恒:震兑产品的底层是工业智能信息平台,集成从船上收集的数据。船有上千甚至上万个信息采集点,但大多信息没有得到收集、整合,震兑通过在船上整合已有信息、加入必要的少量传感器和边缘智能计算设备的方式,将所有数据点对点收集,打破数据烟囱,并集成融合到信息平台,这是全面的信息感知能力。同时,通过上层应用所需的认知与决策算法,形成中间的CPS核心分析层,这是平台的自主思维能力;并通过适应不同下层控制与上层应用需求的集成框架,充分考虑平台的开放性、兼容性与安全性,构建平台面向控制扩展的接口能力、以及适配不同厂商应用的集成架构能力。由此,感知、认知、决策、控制、集成,让平台成为“大脑”,这也是震兑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底层平台之上,是震兑提供的应用级产品。目前我们有两款明星产品,一个是能效管理,一个是健康管理。能效管理产品是面向智能船装备,管理与优化运行过程,帮助用户节省燃油,提升经济性;健康管理赋能船舶资产拥有者,以辅助决策为主,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维护、管理他的资产。

此外,我们也有智能航行、船队管理和其他安全、经济、环保、高效方面的智能应用。未来,我们也会在航行、运维、管理等方向上持续迭代、推出系列化的智能船舶产品。

36氪:震兑目前的产品形式和服务模式是怎样的?

魏慕恒:我们走的是产品+服务的模式,给客户提供软硬一体化的产品——一个底层工业信息平台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系列智能应用,如果客户有新需求,在原产品基础上增加新APP软件即可,也可向客户按需定制船舶数字化解决方案。此外,我们也会为客户提供长期的数据运营服务,帮助客户更好地使用产品。

36氪:震兑如何理解用户需求,客户对产品的定制化需求高吗?

魏慕恒:我们在这个领域探索了很久,初期主要是和客户合作寻找痛点,梳理出共性痛点,并针对共性痛点推出产品。

一般来说,同类客户需求有一定的标准化程度。同一船型的要求可能较为类似,如30万吨的油船,它的设备组成和航线较为一致,定制化方向也相似。如果遇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会考虑定制的投入产出比,一般会为客户提供项目式数字化解决方案,当又有客户提出类似需求或我们预测这类需求市场空间够大时,我们会考虑纳入产品线。

对于APP而言,需要定期的升级,船是工业桂冠,服务它的产品肯定也需要不断的升级迭代。

36氪:整个船舶领域范围极广,既有上游的智能制造环节,也有下游的智能服务环节,震兑是怎样切入行业的?

魏慕恒:我们先和后端的船东合作,为航运公司、租赁公司等后端服务市场的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当船东需求有一定量后,加强与前端的船厂合作,渐入智能船的联合设计。

36氪:震兑目前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魏慕恒:目前整个行业处于初期阶段,之前通过团队主导的标杆项目、国家级行业项目等,已经在业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震兑也处于树立标杆项目时期,如在远洋运输、近海内贸等领域,均与行业头部客户达成长期合作,并获得认可。后期,我们将努力把业务规模做起来。

三、从智能船舶到工业互联网

36氪:智能船舶行业发展情况如何?您认为目前整个行业正处于什么阶段?

魏慕恒:智能船细分行业刚刚开始发展,整个行业正处于刚起步、市场开始慢慢接受的状态。2017年,大智号智能船是站在顶层进行行业引导、构建市场影响力,我们也有幸参与这个项目;今天,行业相关的标准规范陆续完善,市场开始更清晰认识到这是一个细分市场,而且从新造船、营运船每年的投入来看,安全、经济、环保、高效对应的智能船舶价值,具备很大的市场空间。

36氪:智能船舶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发展到什么阶段了,未来会朝着什么目标发展?

魏慕恒:目前船舶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也是出于刚起步阶段,解决了一定的有无问题,但仍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我们打通了一些数据链路,在底层平台,能做数据集成、信息集成,但这仅是走到工业互联网第一阶段——辅助决策阶段,离第二阶段的控制与管理结合和第三阶段的无人自主还有一定距离,但震兑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真正走到第二个阶段、做到管控集成,可能需要3~5年,甚至高度的部分自主条件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再往下发展到能够远洋航行的无人自主船,目前的时间还不能预测。

36氪:您认为船舶领域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门槛是什么?

魏慕恒:首先要懂工业行业知识,做船舶必须懂行业,做装备必须懂控制,用户视角、场景驱动,才能把握住需求;其次,要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即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但这两个还不足以构成门槛,它还需要灵魂——面向应用场景的工业智能技术,我们需要的是从场景需求中落地技术,而不是单纯的用技术去找场景,只有工业场景和用户价值(OT)、信息技术(IT)、AI算法和智能控制技术(AI)、甚至高阶的数字孪生技术(DT)相融合,即OT+IT+AI+DT,才是做工业智能。

36氪:智能船舶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和其他领域有何不同? 魏慕恒:智能船舶是重资产领域,场景复杂度高,需要系统工程思维、以及与多门类产品的适配或集成。目前船舶很多环节还存在着信息孤岛,企业很难将各种信息梳理与同步起来。这意味着船舶领域工业互联网,需要将各类数据、信息、甚至知识汇聚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并按照场景价值的方向、各个用户环节自动流动,这样能在船端做数据集成、信息集成、网络集成、应用集成等,并将搭配满足不用需求的工业级APP上,实现船岸互通、甚至产业链协同。

36氪:您认为做好智能船舶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在哪里?

魏慕恒:工业互联网,先有工后有互联,所以是姓“工”的。工业互联网一定是场景加用户加价值三驾马车驱动的。第一必须有开放的场景,否则难以知道工业客户的需求;二是需要用户、合作伙伴一起参与,共同搭建起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要有价值,让所有合作伙伴的价值有所体现。

36氪:智能船舶领域的公司多吗?震兑和其他家相比有何优势?

魏慕恒:目前市面上有智能船舶标签的公司很多,但真正做出市场化成规模订单的不多。

做工业互联网需要有较高的站位,知道产业全局、概览行业全景,知道着力点和你的卡位在哪,并且还需要有能撬动和利用整个行业的企业一起。

震兑创始人邱伯华总经理是船舶智能化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也一直从事工业互联网与CPS的研究,可以很好的引领公司的发展。作为刚成立不久的公司,今年震兑也在国家级专项上获得突破,通过行业标杆示范、国际合作、自主研发和大量的工程实践,震兑也构建了很好的产研一体发展路径。其他合作伙伴也相信我们有能力做这件事,愿意和我们一起把智能船舶和船舶领域工业互联网这件事做起来,而不是我们闭门造车。

36氪:既然它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竞争的领域,你觉得哪个国家在智能船舶领域走得较快?国家之间有没有强弱之分?

魏慕恒:智能船各个国家偏重点不一样,欧洲侧重发展海洋无人航行、高端装备,分几个阶段达到智能船舶的“无人自主”,比如欧洲企业提出的“无人船”项目和一些联盟计划;日本重视标准,他们在智能船标准上做得很好;韩国也是重视顶层,其实韩国早在2011年左右就提出来智能船概念。

中国业内目前很重视行业引导和顶层设计路线,为了整体提升高端配套和高端船型的占有率,需要有抓手做整体装备的提升,智能船可以成为这个弯道超车的关键点之一。